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常见问题与对策(附57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内窥镜下后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常见的并发症并探讨对策.[方法]对5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资料明确诊断且具有手术指征采用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其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结果]570例中出现并发症的有26例,包括损伤椎体前方大血管、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漏、感染等近期并发症和复发、腰椎失稳等远期并发症.术后神经症状加重5例,占19.1%,复发8例,占30.7%.主要与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与否、影像学资料阅读能力高低、术者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结论]内窥镜下后路髓核摘除术是外科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优良方法,术后神经症状加重和复发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提高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能力是顺利开展该技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2009年3月~2010年5月在腹腔镜下完成Active-L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2~56岁,平均46.6岁;椎间盘源性腰痛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手术椎间隙L4/5 7例,L5/S1 5例。术前均经6个月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加重;术前均常规行下腰椎前方血管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鄄phy,3D-CTA),术后3d、1个月、3个月、1年复查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结果:所有患者均全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80min,平均136min;术中失血约80~360ml,平均120ml。术中无大血管、输尿管、腹腔脏器等损伤。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随访5~64周,平均33周,除1例假体位置不良外,其余无假体松动、移位及下沉发生;5例随访超过1年患者术后1年时手术节段活动范围(ROM) 7°~9°,平均8.2°。结论:在具备腹腔镜技术与开放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的基础上, 在腹腔镜下可以完成L4/5和L5/S1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中下颈椎前路内固定装置——新型翼型钛网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产品初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25具新鲜青年男性尸体颈椎标本,制成5种状态脊柱功能单位(FSU)的试验模型:正常颈椎组、失稳颈椎模型组、髂骨植骨组、钢板+髂骨植骨组和新型翼形钛网组,每组5具标本。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分析系统依次测定各组在不同运动状态下颈椎节段(C4-6)运动范围(ROM)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新型翼形钛网组与单纯髂骨组、钢板+髂骨组对失稳颈椎的稳定作用。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新型翼形钛网内固定系统可以对失稳颈椎提供有效的稳定作用,与失稳颈椎节段的运动范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抗前屈和抗后伸功能超过正常颈椎(P<0.05),而其抗旋转抗扭曲功能与钢板系统存在一定差距(P<0.05)。 结论新型翼形钛网内固定系统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以对中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提供有效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上颈段植骨融合术是治疗枕颈部或寰枢椎失稳的一种永久性稳定措施[1].分为枕颈融合及寰枢椎融合两类.由于上颈段的高活动性,使得该部位的植骨融合更显困难,选择合理、牢靠的内固定方式可提供融合术后的即刻和永久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植骨融合率,而选用合适的植骨方式是提高融合率的前提,但目前无论是枕颈部还是寰枢椎植骨融合都存在诸于选取和制作植骨块不规范、植骨床不合格、附加内外固定器械稳定性不足和导致假关节形成等问题,尽管文献报道的植骨融合率都比较高[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